近日,南网储能公司发布自主研发的我国首个吉瓦时级新型储能安全监测平台,这标志着我国新型储能产业数字化水平取得实质性突破,将于年底前接入南方区域85座新型储能电站。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实施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国际竞争优势凸显,优势企业梯队进一步壮大,产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多措并举促进新型储能高效利用,提升电网调节能力,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场景应用为突破,推动新型储能产业从“示范应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截至2025年4月,南方电网接入10千伏规模以上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8223兆瓦,公司累计申请新型储能领域专利5480项,主导制定国际标准38项、国家标准63项。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
面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系统调节压力,南方电网公司在核心技术攻关与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协同发力,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
以技术创新锻造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硬实力。在新型储能技术研发领域,南方电网公司以“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为目标,突破多项核心装备瓶颈。自主研发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已在广东惠州和云南文山实现工程应用。公司持续开展新型储能设备集成和技术服务,已形成储能技术研发和PACK(电池模组)集成能力,年产能最高可达300万千瓦时。广西电网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携手,汇聚各方优势科研力量,成功研制出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广西用电低谷时段参与调峰百余次,提升了广西电网的调节能力与供电稳定性。南网储能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组建科研团队,攻关兆瓦时级液态金属电池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为未来长时储能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
以商业模式创新激活市场“软价值”。南方电网公司以市场化机制释放储能经济价值,探索多元收益路径。广东梅州宝湖储能电站作为国内首个以“报量报价”模式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的独立储能项目,通过自主申报充放电功率及预期价格,累计交易电量1.53亿千瓦时,开辟了储能灵活参与市场的新范式。
构建产业生态
打造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新型储能产业布局上,南方电网公司坚持制造端与应用端双向发力。新型储能领域唯一的国家创新中心正式获批,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扩充至150家以上,打造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方案》要求,推动大规模钠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技术攻关,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云南文山,我国首套40兆瓦时构网型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正在进行投产前的性能测试。该系统成功实现慢充慢放、快充慢放、快充快放等多种工况应用,将更好应对新能源带给电网频率的波动影响。
2024年,针对制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系列“痛点”“堵点”“短板”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联合牵头组建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聚焦技术攻关、产品研制、平台研发和行业应用等领域开展协同创新。
“联合体汇聚产业、用户、电网、市场机构各方,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作用与价值,链接‘供需’双方,创新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打通领域之间的界限、行业间的壁垒,推进‘储能+交通、通信、建筑’等跨界合作,赋能多领域多场景应用。”中央企业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南网储能公司储能科研院副院长陈满表示。
南方电网公司积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协同发展,在供应链、绿色金融、融资租赁及保险等领域形成合力,为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截至2024年12月,已联合各方力量为广东省内257个电化学储能项目提供67.7亿元风险保障,有效促进了新型储能产业生态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南网报记者 黄雅熙 通讯员 程哲 黄昉 郑金 刘显茁 陈钦荣 陈举 宋佩鸿 王昕 雷旗开)